Ph.D.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學術專長:生物力學、運動器材設計、醫學工程
電話:(02)7749-6869
電子信箱:tyshiang@ntnu.edu.tw 

相子元

研究講座教授兼樂活EMBA執行長

現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樂活EMBA執行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系 研究講座教授
國家訓練中心 運動科學 總召集人
運動科技大聯盟 召集人

重要經歷

台灣運動科技發展學會 理事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科學研究所 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副研發長
國際生物力學學會(ISB) 執行理事
台灣生物力學學會(TSB) 理事長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TSBS) 理事長

博士後研究

陳韋翰

Post Doctor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博士

電子信箱:gn01800083@gmail.com
研究專長: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科技

Philip X. Fuchs

Post Doctor

Ph.D. Methods, Models and Technologies. University of Cassino.
Ph.D.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 University of Salzburg.
電子信箱:philip.fuchs@ntnu.edu.tw
研究專長:Movement analysis, Biomechanics, Training

李尹鑫

Post Doctor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博士

電子信箱:sweeetlee07@gmail.com
研究專長:Sports Science · Sport Biomechanics · Motion Analysis

博士班研究生

蔡偉奇

復健科醫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博士班

研究領域:運動醫學

侯傳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運動科學系 博士班

研究領域:局部定位系統、穿戴科技

賀敏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運動科學    博士班

研究領域:跆拳道

碩士班研究生

邱婉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運動學系

研究領域:

汪廷聿

長榮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研究領域:風帆

許欽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物理系 

研究領域:以作用力預測下肢最大肌力

周奕呈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研究領域:跑步經濟性與生物力學指標的關聯

宋昀臻

天主教輔仁大學 德文系 

研究領域:利用跑步機電流辨識跑步時的時空參數

楊珮渝

高雄醫學大學 運動醫學系

研究領域:不同支撐元件之鞋墊的應用

楊琇甯

台北市立大學 
運動健康科學系

研究領域:內置中底羽球鞋之生物力學驗證分享

陳毅

國立體育大學 
球類運動技術學系

研究領域:棒球

曾淑靜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
碩士班
TexTile Enterprise
研究專長:文胸設計,功能性內衣

吳家豪

文化大學 
運動與健康促進系

研究領域:網球

專任助理

陳伊蘋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電話:02-77496870

葉庭妤

國立台灣大學 園藝暨景觀學系

 

電話:02-77496867

研究方向

穿戴退燒了嗎? 真正的關鍵在於「價值」!

穿戴科技+AI→運動科學走進生活

判斷著地型態的方法

虛擬實境VR於運動之應用

穿戴裝置的偵測原理

局部定位系統應用於運動員追蹤

自行車

Bike

BikeFitting量身定做你個人的專屬單車

自行車臨界功率 (CP) 與功能性閾值功率 (FTP)

理想的自行車功率計

何謂騎乘效率?

自行車騎乘技術的判斷

自行車,只有功率是關鍵嗎?

跑步

Running

左右對稱可以跑的更有效率

LPS應用於短距離跨欄運動

避震的新觀念 : 剪力避震

判斷疲勞的新指標

國際生物力學學會研究趨勢

赤足還是穿鞋好? 著地型態才是關鍵

健身訓練

Training

練越累不一定越有效?!

測量上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的新方法

運動強度與身體活動量的關係

運動強度的測量與應用

2021年全球健身趨勢第一名---線上運動課程

邊看邊做,創新運動產品-健身鏡

運動產品

Sport Equipment

創新之路—產學合作

運動鞋的新概念--內置中底

跑鞋各項結構對長跑表現的影響有多少?

鞋子的彈性可以幫你跑更快嗎?

足弓的重要性

女性運動時最不可或缺的配備—運動內衣

學術發表

Hui-Ching Liu, Wei-Han Chen, Kuei-Ann Wen*, Tzyy-Yuang (2021).Real-time jump height estimation with DSP and chip implementation. 202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C Design and Technology (ICICDT), Accepted. (IEEE, IF=0.33)

Wen-Wen Yang, Ya-Chen Liu, Wei-Han Chen, Hsing-Hao Tai, Kimitake Sato, Hsi-Pin Ma and Chiang Liu(2021). Hitting weighted baseball enhances the experience of bat–ball contacts. Sports Biomechanics (SCI, IF=2.023, 41/85, in 2020 Sport Sciences)

Nicholas J. Fiolo, Hai-Ying Lu, Chia-Hsiang Chen, Philip X.,Fuchs, Wei-Han Chen and Tzyy-Yuang Shiang*(2021).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 Tire Pressure-Based Power Meter for Indoor Cycling. Sensors.

Wei-Han Chen, Yu-Cheng Chiu, Chiang Liu, Ming-Sheng Matt Chan, Nicholas J Fiolo, Tzyy-Yuang Shiang*(2021). 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baseball batting training methods, (202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Coaching. (SSCI 49/58 in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IF=2.051)

Tsung-Han Liu, Wei-Han Chen, Yo Shih, Yi-Chih Lin, Chien Yu, Tzyy-Yuang Shiang (2021). Better position for the wearable sensor to monitor badminton sport training loads. Sports Biomechanics, Accepted. (SCI, IF=2.023)

Long-Ren Chuang, Wen-Wen Yang, Po-Ling Chang, Vincent Chiun-Fan Chen, Chiang Liu, Tzyy-Yuang Shiang, (2021). Managing vibration training safety by using knee flexion Angle and rating perceived exertion. Sensors. 21(4)

Chao-Chun Huang, Hsiang-Hsin Wang, Kuan-Cheng Chen 3, Kai-Jie Yang, Li-Ying Chang, Tzyy-Yuang Shiang, Tsung-Ching Lin, (2021). Effects of a dynamic combined training on impulse response for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and knee osteoarthritis: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33(1), 115-123.l

Chia-Hsiang Chen,Wen-Wen Yang,Yi-Ping Chen,Vincent Chiun-Fan Chen,Chiang Liu &Tzyy-Yuang Shiang, (2020). High vibration frequency of soft tissue occurs during gait in power-trained 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SCI, IF=2.811)

Wei-Han Chen, Yin-Shin Lee, Ching-Jui Yang, Su-Yu Chang, Yo Shih, Jien-De Sui, Tian-Sheuan Chang & Tzyy-Yuang Shiang, (2020). Determining motions with an IMU during level walking and slope and stair walking,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SCI, IF=2.811)

Wei-Han Chen, Chen-Fang Hsieh, Ming-Sheng Chan, Yo Shih, Chia-Hsiang Chen, and Shiang, T.Y., (2019). Optimal shear cushion stiffness at different gait speeds, J. of Biomechanics. 93, 226-230. (SCI, IF= 2.576)

Wen-Wen Yang, Wei-Han Chen, Kimitake Sato, Tzyy-Yuang Shiang, Chiang Liu* (2019). Comparison of batting performance among hitting weighted, standard, and speedy balls for baseball players: Applied in batting drill as bat-ball contact.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SCI, IF=2.811, 20/83 in 2018 Sport Sciences)

Yi-Jia Lin, Shih-Chi Lee, Chao-Chin Chang, Tsung-Han Liu, Tzyy-Yuang Shiang, and Wei-Chun Hsu (2018) Modulations of foot and ankle frontal kinematics for breaking and propulsiv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during side-step cutting with varying midsole thicknesses. Applied Bionics and Biomechanics

Ying-ki Feng, Ming-Sheng Chan, Yin-Shin Lee, Tzyy-Yuang Shiang (2017) The comparison of EMG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bolic cost between walking and running near preferred transition speed.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2(2), 1-8

Wen-Wen Yang, Chiang Liu, Tzyy-Yuang Shiang (2017, April). Warm-up effects from concomitant use of vibration and static stretching after cycl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57(4), 362-368. (SCI, IF=1.111)

Paohung Chung, Chiang Liu, Hsinghsiang Wang, Yu Liu, Longren Chuang, Tzyy-Yuang Shiang, (2017) Various performance-enhancing effects from the same intensity of 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6(3), 333-339

Wen-Wen Yang, Li-Wei Chou, Wei-Han Chen, Tzyy-Yuang Shiang, Chiang Liu, (2017) Dual-frequency whole body vibration enhances vertical jumping and change-of-direction ability in rugby players.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6(3), 346-351

楊琇甯、唐晏珊、謝長欣、Philip X. Fuchs、相子元(2021)。足底壓力感測元件數量對於平衡參數準確度之影響,運動表現期刊,8(2),87-96。

方麒堯、陳韋翰、相子元(2021),運動軌跡追蹤系統之發展與回顧。中華體育季刊,35(2),125-136。

楊雯雯、劉強、相子元(2021),運動科學導入競技支援系統的現況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50(4),8-15。

侯傳方、陳韋翰、戴一涵、李尹鑫、相子元(2021)。人體下肢不對稱性對走路步態週期和動作特性之影響。體育學報,54(3),259-269。

劉宗翰、陳韋翰、李尹鑫、、林羿志、相子元(2020),下肢肢段參數與自主轉換速度的相關分析。體育學報,53(4),429-438。(TSSCI)

林羿志、林怡欣、陳韋翰、劉宗翰、相子元(2020),不同坡度與速度下走跑對下肢肌肉活化的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7(1),33-44。(TSSCI)

王翔星、李文娟、湯惠婷、相子元(2018),十週自由式阻力訓練與機器式阻力訓練對青少年運動員肌肉質量及運動表現之影響。體育學報,51(3),321-332。(TSSCI)

姜俊瑋、黃冠勛、楊雯雯、施陽平、莊秉欽、相子元(2019),探討體感智慧服飾於不同活動下心率量測之準確性,紡織綜合研究期刊,29(2),19-24。

黃冠勛、林昀昀、張恩崇、相子元(2018),穿戴式科技應用於大專甲組女子排球選手比賽與訓練之監控。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5(1),30-36。(TSSCI)

劉宗翰、謝長欣、相子元(2018),以生物力學觀點應用於跑鞋研發設計實例。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5(1),23-29。(TSSCI)

陳佑昇、黃冠勛、相子元(2018),使用穿戴裝置量化運動強度之可行性。運動表現期刊,5(2),51-57。

李尹鑫、陳家祥、嚴笠哲、相子元(2018),自行車踩踏頻率的應用與發展。體育學報,51(2),145-154。(TSSCI)

張倍瑄、陳淑芬、沈培德、相子元(2017)。慢跑機能服飾需求之問卷訪談分析,運動表現期刊,4(1),11-16。

李尹鑫、陳家祥、相子元(2018),自行車訓練監控指標。運動表現期刊,5(1),19-25。

專 利

台灣新型專利

M628540

登山強度監測記錄裝置

台灣新型專利

M625272

步頻強度監測記錄裝置

台灣發明專利

I754791

自行車錶裝置

台灣新型專利

M625322

自行車功率監測裝置

美國專利

Reaction Force Detection Systemfor Treadmills and Detection Method Thereof

台灣發明專利

I736142

應用於自行車之風速檢測系統

台灣發明專利

I681178

左右腳踩踏分析系統

台灣發明專利

I694853

用於跑步機之反作用力偵測系統及其偵測方法

台灣新型專利

M578799

左右腳踩踏分析系統

台灣新型專

M577941

自行車錶裝置

中國大陸專利

 

用於鞋類之動態氣壓感測系統

美國專利

 

Dynamic tire pressure sensor system for bike

台灣發明專利

I615128

用於鞋類之動態氣壓感測系統

台灣發明專利

I604971

用於自行車之動態氣壓感測系統

台灣新型專利

M626093

跑步負荷監測記錄裝置

政府計畫

科技部

最佳跑速之生物力學指標
(MOST 111-2410-H-003-016-MY2)

科技部

跑步動力學效率指標之開發與應用
(MOST 109-2410-H-003 -091 -MY2)

科技部產學合作計畫

足部橫弓支撐之效益探討
(MOST110-2622-H-003-007

科技部

足底壓力感測元件數量與位置之分析
(MOST 107-2410-H-003-113-MY2)

工業技術研究院

委託騎力分析

科技部產學合作計畫

運動強度之智慧羽球鞋開發
(MOST 108–2622-H-003-001-CC3

科技部產業升級創新平台輔導計畫

自行車壓力式內搭褲研發計畫
(MOST 104-2745-8-003-001)

經濟部

產學研價值創造計畫

智慧型動態壓力科技於運動健康產業之商品化與事業化

經濟部

產學研價值創造計畫-先期研究

智慧型動態壓力科技於運動健康產業之商品化與事業化

產學合作單位